欢迎来到中国质量人的精神家园,浏览中国质量俱乐部官方网站
加入我们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021-5296-1817

会员申请

[lrm_form default_tab="register" logged_in_message="You are currently logged in!"]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记者眼中的60年·经典质量理念

记者眼中的60年·经典质量理念

发布时间:2009-09-30 作者:通讯员

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从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叶小舟到1927年江西南昌起义打响革命第一枪,经过22年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终于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需要重新建设的新祖国,质量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国家振兴与发展的主题。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这一口号从一提出就广为流传,并一直传承至今,成为最为国人所熟知,也是最为经典的质量理念。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核心是“质量第一”。它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把质量提高到了最终的、不可忽视的高度,提醒大家始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与思想。这一理念最开始广为流传是在建筑工程领域,强调所有建筑工程必须要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基,“质量第一”的要义也早已从建筑工程领域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1987年,在东京召开的第七届世界质量大会上,对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响亮的口号做了结论,那就是:质量第一,永远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多快好省

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刘少奇在报告中对此作了解释,认为总路线的精神表明,党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技术和文化革命。“总路线”由于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很快为群众掌握,很长时间内成为动员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口号。

所谓多快好省,意思是指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这里的好就是说的“质量”。1958年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变革时期,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已经从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中开始有所恢复,在“发展”成为当时主要议题的情况下,在保证“数量多、速度快”的前提下仍然坚持“质量好”,成为了这一质量理念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遗憾的是,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再加上3年自然灾害,后来新中国的发展更多地在宣传和强调“多”和“快”,而忽略了“好”和“省”。直到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质量和数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党中央、国务院也一再强调要处理好发展过程中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并采取了多项措施,“多快好省”的质量理念今天也已被“又好又快”的质量理念所取代。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1978年,首个全国质量月活动进入历史并坚持至今。当时举行质量月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大张旗鼓地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树立“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风尚。经过质量月持续不断的宣传,“质量第一”的理念也在全国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作为质量责任主体的企业,其质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1987年,党的第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企业产品质量低劣,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同样反映了这个企业全体职工的素质,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存。

美国现代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这样描写过:现在世界上进行着一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流血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这场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质量。谁的质量好,谁就能赢得这场战争。可见,质量成了当代追求和竞争的焦点。概括起来就是: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竞争。对于企业而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质量理念的流行,既说明企业看到了市场的竞争实在上就是质量的竞争,也明白了质量还是一种责任。

今天,在搜索引擎谷歌上输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会有约 300多万条查询结果,该理念流行和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充分说明了“质量”二字的深入人心。质量不仅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更是企业的生命所系,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可以说,质量就是企业的全部。

让用户满意

1982年,全国质量月的主题是“求实际效益,让用户满意”。这是第一“让用户满意”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全国质量主题活动中,也宣告了一个新的质量理念的流行,那就是:让用户满意。2005年,全国质量月的主题对1982年的主题做了一次回应,那一年质量月的主题是“奉献优质产品,构建和谐社会”,副主题为“质量在我手中,用户在我心中”。时隔23年,质量月在主题上有了一个轮回,其背后则是“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质量在我手中,用户在我心中”,实际上体现了一种质量优先、用户至上的成熟市场理念,说明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中,全民的质量意识发生了重大转变。“质量在我手中”,强调的是一个“手”字,即理解为“可以把握”之意,就是生产者可以从产品的生产环节把握质量、控制质量。“用户在我心中”体现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实质就是以市场为中心。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诞生了“顾客满意”的理念。当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为了使自己处于有利的竞争优势,开始尝试性地了解顾客对目前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情况,并以此作为服务质量改进的依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也开始应用顾客满意作为自己了解情况的一种手段,并且更加完善了这种经营战略。后来,“顾客满意”度概念也逐渐传入中国并被广大企业所广泛采用。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理念早已成为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理念,显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一流企业做标准

有一个质量理念最初只是在我国民间流传,但却被很多企业奉为圭臬。这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并在21世纪广为流传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

关于这个质量理念,说法和版本还有很多,但核心思想却惊人一致,那就是处于市场竞争上游的企业,是做标准和品牌的,处于市场利润下游的,则是做产品的。经过近20年的励精图治和奋发图强,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制造”开始在世界市场上崭露头角并迅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当中国越来越多的产品数量开始跃居世界第一位的同时,国人也惊奇地发现,曾经令自己十分自豪的“中国制造”赚取的仅仅是市场利润中最少的那一部分。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制造”大多数实行的贴牌生产——只做产品,最多表现好点的能前进一步,开始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但与竞争对手相比,在标准话语权和品牌建设方面,相去甚远。

中国企业意识到,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除了继续坚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和“质量在我手中,用户在我心中”这样的质量理念之外,还需开始坚持“一流企业做标准”这样新时代的质量理念。

一流企业做标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做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化、标准专利化、专利全球化”正日益成为当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形势。标准意味着市场话语权,所以企业应当积极参与世界标准的制修订。二是,企业还应争当行业发展的模板和标准,让所有竞争对手向自己学习,现代市场的竞争是赢家通吃的年代,企业需要让自己的质量成为产业的标准。而品牌的力量时至今日已经毋庸置疑,所以在传统的产品、技术等观念之外,企业还要加强品牌和标准的质量理念。

   质量是兴国之道

2003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召开,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国之道,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我们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推广先进技术,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强化质量管理,使各行各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从此,“质量是兴国之道”的质量理念开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所谓“道”,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讲是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指导思想,一种共识。将质量提到兴国这样的高度,再次充分说明了质量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不仅掀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纪元,也宣告了我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不可避免。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产品质量水平早已大踏步前进,可与国外顶尖水平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再加上当时还有不少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对于依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前进的中国来说,质量确实关乎国家振兴,市场发展。因为无论是国内市场的消费还是出口市场的竞争,都离不开质量。

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质量进步的历史。无论是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产品的质量为世界所称道,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德国的产品质量为世界所推崇,其实都揭示了一个恒久不变的质量理念:质量确确实实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

  人人创造质量  人人享受质量

2004年,全国质量月活动的主题被确定为: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这一质量理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质量“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只有每个人都认真地严把所经手的产品质量,那么才可以放心地享受高质量的产品。

人人创造质量,说明质量的提升与每一个都有关系;换言之,质量振兴,人人有责。确实,由于质量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提升绝不仅是政府或者企业的事情,而是与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大有关系。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质量无不和我们息息相关。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我们都在追求着质量,追求更高品质的东西。

其实,追求高质量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同时我们也是高质量的责任人。因为,我们也在创造着质量,每一个人都是各种质量链中的一环,人人是下游也是上游。

“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这一质量理念的提出,反映出了我国的质量理念已经从单纯的追求质量和效益、追求用质量创造利润,转变到更加关心质量与生活,强调人与质量的和谐,符合质量也需要以人为本的内涵。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质量,就需要每个人去“创造”质量,这需要大家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严肃对待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为提高产品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样,在我们创造质量的同时,同样也在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又好又快

2006年12月5日至12月7日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这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有所改变。“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已经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质量理念。

从以前的“又快又好”到现在的“又好又快”,质量取代速度,成为发展的优先考虑,也让我们再次明白了质量的重要性。这个“好”字,既讲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好,经济增长的质量高,又要求节能降耗的效果好,环境保护的成效大;既要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好,又要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多。这个“好”字,又特别注重发展中的“协调”二字,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就中国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看,好比快更重要。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既创造了惊世的业绩,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既有发展中难以避免的因素,也与我们在既往的发展中较多强调“快”,而常常忽视“好”有很大关系,不下大力气解决,既是中国经济现实的危害,更是长远的隐忧,甚至有可能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要调整思路,从“好”中求“快”,把“好”放在整个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可以说,“好”字当头,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最为合适的质量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