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学术会议侧记
在成都召开的这次会议,几乎聚集了中外所有知名的可靠性研究专家,规模与国际化程度都有明显提升。专家们表示,可靠性是产品的灵魂,可靠性研究关乎中国的未来.
7月2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作为国内可靠性领域级别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此次会议首次与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联合主办,并有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参与承办,规模与国际化程度都有明显提升。
专家妙论“质量技术化”
全英文官方语言,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顶尖专家,收录论文全部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ISTP和EI检索——如此国际化、高规格的会议,提问时间居然冒出“可靠性与质量的关系”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这值得深究。
面对台下代表的提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副主任康锐言简意赅:“我们在课程设置中是把质量作为制造阶段的事情,把可靠性作为设计阶段的事情。不过有一些质量专家认为质量包括了一切,所以我们有大质量、小质量之分。我觉得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看我们做什么事情。”
专访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主任、北航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长王自力深入分析:“我始终认为,质量是用户需求的满意程度,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有三维要素:首位是性能、功能特性,其次为非功能特性,第三是经济可承受性。可靠性属于第二维要素,它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技术内涵的重要体现。”
王自力强调“质量是可以设计的”,而“质量技术化”的途径在于“预防为主”——“可靠性是推进质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抓手。”
企业代表对记者表示,国内不少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而王自力教授致力宣扬的“质量技术化”观点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从源头上控制质量的现代质量观。
“我们用了10年时间初步构建了可靠性技术体系,并逐步凝练成知识体系。”王自力表示,尽管我国可靠性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但在可靠性指标论证、一体化综合设计与评价、小子样评估、软件可靠性测评等方面均有媲美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和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及国际品管学院院士、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对本次会议非常满意,他认为国内可靠性研究的进步非常大。据王自力介绍,2004年ICRMS年会收录论文142篇,2007年收录167篇,而2009年总投稿545篇,收录论文共计398篇。“从稿源数量和质量上看,既反映出此次会议的成功,也反映出可靠性研究被日益重视。”
记者所代表的《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受到郭位教授的热情关注:“我从不知道国内有了一本专门做可靠性的杂志。媒体加入是个好事。”
正如康锐所说:“对可靠性的需求被越来越重视。”北京京创鸿业智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项目工程师代俊飞告诉记者,他对平日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可靠性技术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参加ICRMS2009国际会议听听专家们的技术指导。
可靠性的“魂体论”
尽管如此,康锐仍然认为中国可靠性行业面对这种需求“可能还没准备好”。康锐表示,华为、长虹都是企业可靠性工作落实较好的代表,但是国内像这样专门设立可靠性工作岗位的企业还不多。“产品是体,可靠性是魂,魂要附体;可靠性是‘隐形的翅膀’,可靠性要带着产品飞得更高、更远。”王自力的“魂体论”令人印象深刻。
在王自力眼里,可靠性研究是一门“与故障做斗争”的学科,而置于产品研发前期的可靠性工程,会实现产品的“灵魂再造”,使其脱胎换骨。现代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皆是如此。
郭位指出,中国鲜有企业愿意拿出部分利润从事可靠性研究。他说:“经营者专注于成本节约以及利润获取,却没有在可靠性研究方面有所行动,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当它赚取了100亿元的利润,如果能拿出利润的10%来进行产品可靠性的研究,那么它就能保住剩下的90亿元利润的安全。因此,可靠性研究关乎中国的未来。”
“可靠性研究者要耐得住寂寞”
王自力屡次对记者强调:可靠性是一门专业。
“可靠性技术是‘使能技术’,不同于功能特性专业之处在于,其目的是消除系统在协调性、兼容性、适应性、稳定性、持续性、重复性、可用性等方面的障碍,具有技术效果的隐含性和滞后性特点。”
正是由于这种隐含性和滞后性,可靠性研究不同某些新技术研究,王自力说,它是“为别人作嫁衣裳,可靠性研究者需要耐得住寂寞,具有能吃苦、肯吃亏的奉献精神。”来自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小李告诉记者,由于研究经费紧缺,校内实验室设备落后,他们的导师需要带上研究生远赴外地,去具备研究条件的高校开展实验,其艰辛超出想象。
即便如此,可靠性研究者依然执着于这份事业。“可靠性工作如果做好了,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这份成就感很珍贵。可靠性作为一门起步不久的学科,值得挖掘的空间巨大,这对于科研工作者很具有吸引力。可靠性工作至关重要,这份工作必须有人去完成,我们愿意做这样的一批人。”王自力动情地说。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刘高倬表示:“希望在中国的航空工业领域中,拥有和掌握可靠性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中国航空工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可靠性专业知识的保障。”
Copyright © 2007-2023 上海质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d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 沪ICP备1501735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