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管理的内涵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制定和实施一项科学的计划,去组织、控制和监督可靠性活动的开展,以保证用最少的资源实现装备预定的可靠性目标。
可靠性管理的目的,是保证用户可靠性要求的实现。首先,用户要提出明确的可靠性要求。只有用户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可靠性要求,才需要在装备研制中把可靠性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来加以研究和管理。
如果合同或任务书中没有单独提出可靠性指标,或者只笼统要求“工作可靠”,或者用户没有投入必要的经费,则无法开展可靠性活动,当然也就无需可靠性管理。所以用户要求是可靠性管理的原动力。
可靠性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和指导研制、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全部可靠性活动,重点是产品研制阶段的设计和试验活动。要从头(立项论证阶段)抓起,从上层抓起,要有一个全面、科学的工作计划。随着可靠性管理的开展和普及,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些可靠性管理标准,标准的颁发和实施推动了可靠性技术和可靠性管理的普及和深入。随着产品日益大规模化和复杂化,可靠性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这种形势必将促进可靠性管理学科的发展,管理的重点将从对可靠性要求的监控转到改进和保证可靠性目标的实现。
可靠性管理是运用系统工程和反馈控制原理来建立和运行的一个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有效的运转,保证可靠性目标的实现。可靠性管理的基本手段是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
(1) 计划
开展可靠性管理首先要分析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然后选择要达到可靠性目标必须进行的一组可靠性工作,确立工作项目,确立每项工作的实施要求,估计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资源和条件,把这些内容按逻辑进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科学的计划,再按这个计划去实施那些可靠性工作项目。
(2) 组织
指定产品可靠性工作总负责人和建立管理机构,要有一批专职和兼职的可靠性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以完成计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包括领导决策层在内的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使他们能胜任所承担的职责,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3) 监督
利用报告、报表、检查、评审、现场考察、鉴定和认证等活动及时获取可靠性信息,以监督可靠性工作按计划进行。同时利用分配合同、订购合同、现场观察认证、参加设计评审和外购零件验收等方法,对协作单位、供货单位进行监督。
(4) 控制
通过制定、建立和执行各种标准、规范和程序,指导和控制可靠性活动的开展。设立一系列检查点、评审点,使研制进程处于被控制状态,建立可靠性信息网络,及时分析和评价产品可靠性状态,制定改进策略,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咨询。
Copyright © 2007-2023 上海质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d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 沪ICP备15017356号-3